酒,人不是生来就会饮的,任何人从喝酒、识酒,到知酒爱酒,都有一个过程。对于白酒的喜好,大家各有所爱。但也有一个独特的现象:从喝其他香型白酒转到喝酱香酒的人不计其数,而从酱香酒转喝其他香型白酒的人微乎其微。不过,很多不常喝大曲酱香酒的朋友会觉得不好入口,有排斥的心理,为什么会如此不适应呢?
01.酒厂少,产量低,一般人喝不上
在上世纪60年代,茅台酒厂想扩大产能迁址遵义市区。但按照一模一样的工艺、规程,却在遵义无论怎么试验,都无法达到在茅台镇生产出来的酱香酒的品质。后来,只好又把厂址迁回茅台镇。原遵义的茅台酒厂就变成了现在的珍酒厂了。实践证明,只有茅台镇赤水河谷13.5千米的两岸土地上(即所谓茅台镇酱香酒核心产区),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酱香型白酒,而其他地方是没办法生产、也没办法模拟茅台镇酱香酒的。产量少了,供不应求,能喝到的人自然也就少了。
02.工艺复杂,生产周期长,导致价格高
酱香型白酒生产系以当地优质糯高粱为原料,用小麦制成高温曲。而用曲量明显高于其他香型白酒,生产工艺的季节性又很强,严格按照节气,端午采曲、重阳投料,生产周期长达1年。共分清蒸下沙、混蒸糙沙二次投料,一至七个烤酒轮次,即可概括为“一二九八七”工艺:历经春、夏、秋、冬一年时间,经二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。根据生产工艺,3斤多高粱和近2斤麦曲才能产1斤酱香酒,还要存放5年以上才能勾兑,勾兑又不能加一滴水,都是不同轮次的基酒(原浆酒)按比例调兑而成。
新工艺白酒出现于1960年代,由于当时粮食供应紧张,为节约酿酒用粮,白酒行业开始探索用代用原料生产白酒。为了落实周总理的建议:“全国人民都要喝上酒,还要喝好酒……”,1960~70年代的轻工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技术改造,发明了“液态酿造法”。其实就是用粗制玉米淀粉发酵制取乙醇(酒精)的工艺流程,然后利用酒精与水进行勾兑,再根据不同的香型添加不同的化学试剂,如乙酸乙酯、己酸乙酯等。这样的工艺,对于现代化学工业来说,就是“小儿科”,属于超大规模生产的典型,可随时勾兑,随时就可以出厂。
不妨计算一下,食用酒精平均6000元/吨,酒精度在96度以上,加1吨水降度后,相当于3000元/吨48度的白酒;再加上,1吨白酒需要400元左右的化学添加剂和香料来进行勾兑。这样的1吨酒精酒,可以灌装2000瓶1斤装(500毫升)的酒,算下来成本只有1.7元/瓶,且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出厂。而酱香型白酒,5斤粮食才能出1斤酒,且必须5年以上才能出厂进入市场销售,这样,它的时间成本加原料成本,是食用酒精勾兑酒的几十倍。况且,酱香型白酒有300种以上的香气,至今没有人能找到其主体香,故也就无法用新工艺来进行勾兑。正因如此,也给中国白酒界留下了一片纯粮酿造美酒的净土。总之,酱香酒的粮食成本、工艺成本、时间成本都远高于其他香型白酒,导致它的价格偏高,一般人喝不起,也喝不上。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,基本上都是专供部队高级将领,或作为中央高层接待用酒,普通百姓根本见不到,更别说品尝了。慢慢地,当人们习惯了浓香型、清香型等类型白酒时,对酱香型白酒反倒不太适应。
03.度数偏高,香味复杂,需慢慢习惯
在这个浮躁的年代,身边懂酒、会品酒的人,其实是凤毛麟角的。酱香酒自然发发酵和勾兑时,不添加任何化学香精、调味剂、调色剂和水,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均兼而有之,不像其他香型白酒那样的单纯口感和香气。而新工艺生产的其他香型白酒则是酿造出来后,直接加水、加化学香精和调味剂等,调出来的香味和口感比较单纯,且度数相对较低,价格也相对亲民。因此,人们都习惯了喝绵柔型的白酒。
另外,酱香型白酒具有保健功能,与茶道一样,有相对比较复杂的品鉴程序,需要静下心来小酌慢品。现在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品酒,也不会品酒。而是把酒变成大家结识朋友、撮合生意的催化剂,讲什么“感情深,一口闷”,一杯接一杯往肚子里倒。这根本不是在品酒,而是在浪费酒。
总而言之,人们不选择酱香酒,既有喝不起的因素,也有喝不惯的因素,更因为不了解酱香白酒,也缺乏机会了解。好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必然是暂时的,消费规律表明:对于任何产品来说,健康、优质、有内涵才是长盛不衰的根本。
上一条:成功人士为什么都喝酱香白酒?
下一条:为什么有人不习惯酱香型白酒? |
返回列表 |